曳引輪帶動鋼纜所行走的距離,未必與升降機上落的距離一樣。在機箱、對重或井道位置加設不同纜輪,改變鋼纜的繞法,便可以改變曳引比。
曳引升降機的曳引比即「曳引輪帶動鋼纜的距離:升降機行走距離」,常見的有1:1及2:1(循環纜)。
要計算曳引比,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以「曳引輪」和其中一端「繩頭」之間,共有多少段鋼纜,能被帶動伸縮。

貨運升降機,使用2:1繞纜增加曳引比能使負載能力提高,當然速度也成反比的減慢,部份更用上4:1甚至6:1的繞纜方式。
客用升降機方面,短行程的多用1:1繞纜,中高行程的升降機,由於多數用上無齒輪曳引電動機,其轉速較高,所以也會用2:1繞纜。
無機房升降機亦普遍用上2:1繞纜,而原於機頂的反繩輪則放到機底,鋼纜橫過機底,以使機箱於最高層,能比曳引電動機高。

無機房繞纜方式
油壓升降曳引比即「油壓臂伸縮長度:升降機行走距離」,數字剛好與曳引升降機相反,常見的有1:1及1:2。由於油壓臂力度較大,故有能力以1:2方式帶動升降機。

直頂式無需設置安全鉗和保險纜,但井底下需有與升降機行走距離一樣的長度容納油壓臂。例子:東涌線各站
兩節式如同直頂式,但油壓臂可縮短一半。例子:九龍站
側置直頂式如同直頂式,並無需在井底下方設置油壓臂,但只適用於一層樓距離。例子:荃灣車廠會所
側頂式為常見1:2帶動方式,但調較不善機箱有機會傾側。例子:香港中央圖書館
雙臂側頂式能平衡機身兩邊重量。例子:荃灣線各站
側頂循環式只用一套油壓臂,也能使機身沒有傾斜的壓力。例子:西鐵線各站
|